观察一下身边的孩子,你会发现,有的孩子给人感觉特别“优秀”,他们彬彬有礼,宠辱不惊,性格活泼开朗,不怯场,还非常有主见。
但有的孩子就特别熊,粗鲁无礼,害怕生人,唯唯诺诺放不开,什么事情都要征求父母的意见。为何会有如此的区别呢?原因就在于“见识”的不同。
有人说:见过世面人会讲究,能将就,能享受最好的,也能承受最坏的。能接受大千世界,也承得起人间冷暖;温和而有力量,谦卑却有内涵。
说的通俗一点就是,阳光下像个孩子,风雨里像个大人。
记得去年去看望导师,之后约她一起吃饭,她带着几个学生一起来的。一顿饭下来,哪些孩子是见识过世面的,表现一目了然。
好几个孩子,就坐就紧张半天,怕坐错顺序。吃饭就知道闷头扒饭,旋转餐桌都不敢转。不会主动找话题,回话也特别战战兢兢。
但其中一个孩子,主动坐在上菜的位子,每次上菜都帮忙,很自然帮大家盛好汤、倒好茶。饭间随口聊去过的地方、最近读过的书、哪个地方的菜有意思,他总能接住梗,而且很自然而然就延展话题,让人如沐春风。
这几个孩子,都是刚刚考上来的大一新生。他们有着同样应对高考的能力,但在高考线背后,他们又有太多的差距。这差距,是他们过去18年见过的世面。
见过世面得孩子眼见开阔,落落大方,待人接物有温度;他们自信勇敢,自由独立,行走在世间游刃有余,他们自然的在人群中散发不一样的气质和吸引力。
美亚说:“当你看过世界,见过众生,才发现你要见的世面,是你自己内心的勇敢和自信。”孩子勇敢自信,取决于父母是否给予了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自由。
现在,很多父母都有“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”的心态,但事实上,父母本身就是孩子的起跑线之一。父母自身的人生观、价值观、教育观会极大地影响孩子的成长,决定一个孩子能飞多高、能走多远。
上个世纪,歌坛有一个与邓丽君齐名的歌手陈美龄。当年她的歌声红遍海峡两岸,如今却少有人知道她的名字,只因她在最红的时候,急流勇退,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攻读儿童心理学。
因为她的父亲说:钱财、名誉如流水。但是,知识一旦记入脑子,会成为你一生的宝物。父母的格局延续到了她的身上,对待子女的教育,陈美龄有自己的思考和坚持。
她的大儿子当时本可以上一所排名第一的中学,但最终她为孩子选择了一所排名第七的学校。因为这所排名第七的学校让每个学生都养一匹马,让学生在养马的过程中懂得付出,培养待人接物的高情商。
她认同这种教育理念,也坚信在未来的竞争中,情商和性格的培养对孩子而言至关重要,于是宁愿放弃顶尖名校,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孩子的教育。后来,陈美龄更是相继把自己的三个儿子,送入了斯坦福大学。
如同小时候坐在父亲的肩头看天地辽阔,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听世界万象,父母的眼界和格局,就是孩子的世面。这种格局无关金钱,是一份信念的坚持,无关背景,是一种选择的智慧。
也许我们无法为孩子打造一份完美的未来,但是我们可以决定,孩子将看到一个怎样的世界,对怎样的生活产生憧憬和希望。这就是,属于孩子的世面。
被称为上海滩最后一个大家闺秀的郭婉莹,也是一个从小就见过世面的人。她是著名的老上海“永安百货”郭氏家族的四小姐,是上海滩最后的贵族名媛。
文革期间,曾落魄到一天一碗阳春面度日,被批斗去厕所洗马桶,却在逆境中保持着气节和风骨,优雅了一辈子。
每个人的眼界、价值观、人生观都是逐步形成的,跟自己从小所处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息息相关,背后需要的都是润物无声的滋养和经年累月的熏陶。
这些滋养和熏陶,往往决定了孩子成长的高度。
见识多对孩子究竟有什么影响?海明威说:“如果你有幸在年轻时到过巴黎,那么以后不管你去哪里去,它都会跟着你一生一世。”
杨澜曾经回忆过自己的童年生活。小时候,她寄居在上海外婆家。年轻的舅舅在领了工资后,总会带她去当时的高级餐厅吃饭,告诉她如何吃西餐,如何学习餐桌礼仪,还带她去淮海路照相,去看很新潮的立体电影。
长辈责怪舅舅乱花钱,舅舅却说:“女孩子就是要见过世面,不然一块蛋糕就把她哄走了。”杨澜长大后才发现舅舅对自己的培养和熏陶有多重要,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,她一直是个自信大方的人,这些从小就就有的眼界与格局,让她受益终生。
所以杨澜说,如果条件允许,不妨让孩子多点机会去见识繁华世界,和身边的人多交流,孩子见识多了,自然遇事不怵,能从容淡定,有自己的决断力。
见过世面的孩子很好地诠释了“见识”和“胆识”,面对不熟悉的事物,第一反应是敞开心扉去拥抱、去迎接,而不是逃避、害怕和拒绝。
早几年,我们朋友圈都还没生小孩,就我朋友南南她家女儿一个小孩。她和我们聚会都喜欢带上女儿。我打趣过她:“不称职父母,不带女儿去游乐园,你看我们聚会,她多无聊。” 没想到小家伙笑着跟我说:“我不无聊。”还大方的跟我聊了起来。
南南后来跟我说:“我以前也只带女儿去小孩去的地方,后来发现,女儿只要一有其他大人在场,她就羞涩得不行,叫人都不会。”我不禁莞尔:“真的假的?她现在很活泼呀,谁过来她都很热情的。”
南南说:“多带她出来还是有改善的,不怕生了。以前除了幼儿园,就是家里。她问我什么是科学家、编辑、模特儿,我说某某叔叔,某某阿姨,她瞪大眼睛说,你说的我都不认识。什么东西都是电视看的,手机刷的。这下好了,带她出来认识你们,她那些十万个为什么,可以好好问问你们了......”
想起《后会无期》里所说的那样:“你连世界都没观过,哪来的世界观。”其实只要你愿意,大自然、市场、街头巷尾,都可以成为孩子出去“见世面”的场景。
为了陪孩子环游世界,卖房卖车的行为,我们没必要复制;为了享乐炫耀,走马观花似地高成本旅行,我们也可抛弃。只有用心陪伴孩子,经历他所感兴趣的事物,解答他嘴巴里冒出的奇思妙想。才算真正地让他感受和领略到了各色生活,才算真正地开拓了他的见识和视野。
见世面对孩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,而父母的眼界、高度和思维,也决定了孩子能见多大世面。而孩子读过的书,走过的路,最后都会成为身体和思想的一部分。
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长成一个有见识的人,但这些品质不是等孩子长大以后就能自动拥有的。
它需要父母的眼界格局,和孩子的行动力,更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、时间的沉淀,日积月累,内化到内心,助孩子成为一个“见天地,见众生,见自己,足以见世面”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