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网友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拒绝给儿子买乐高的故事,理由是“等你工作了挣钱自己买”。
评论里有人回应:“等他工作以后,即便有百万身家,拥有了100套乐高,不会再有儿时拥有玩具的快乐了。”
这让我想起营养学家范志红发过一条关于40块一斤草莓的微博,她在超市看到有小孩想吃草莓,奶奶嫌贵不给买。范志红的建议是:给孩子买点尝鲜,少买点垃圾食品就把这钱挤出来了。
没想到,无数条评论攻击她——何不食肉糜?说她不知道世上有人多穷多穷,山沟的人裤子都没得穿……
我把这个事讲给了同事听,结果回复竟出奇的一致:如果是在超市就不会买,去草莓园摘就会考虑。“如果小孩哭不停呢?”我问道。“转移他的注意力。兜一圈看看别的。”a同事说。
“对呀对呀,我上次带我女儿去商场玩,她看上了一个三四百块的玩具,我就带她去看了另一个几十块的,最后她也照样开开心心的。”b同事附和道。
“那你呢?” a同事问我。“我还是会买的。少买点,买20块钱的。满足小孩子的需求,并没有什么。”我说。据我观察,能去超市买东西的人,真的基本都不是山沟的穷人。
我看到无数穿着阔气的家长因为孩子一点需求就大骂孩子。他们有了子女,却没有为子女的需求做过预算。他们也不是没有钱,只是不认同这样的消费,不重视孩子的需求而已。
就像我一个朋友说:“书价如果超过20元,不论多好的书,我都不会买,我只买20元以下的。”我还见不少网友说:“不论讲得多好,只要收费的课,我一律不参加。”匮乏观念,限制了他们的视野,让他们与一些比较高品质的东西无缘了。
看过一篇文章,一家人出去旅游,路上孩子要各种东西,大家都觉得孩子真爱花钱,真是太浪费钱了,但事后一算,孩子花的钱,其实连他们每人的零头的零头都不到。
作者很惭愧,觉得孩子是家中一份子,出去旅游,本来就应该在预算里列出一笔给孩子花的钱才对,怎么能因为孩子买几样东西,就说孩子乱花钱呢?
这个作者的观点,让我很受启发,我想,如果家长们都有这样的觉悟,世上会少很多因为一点需求就被攻击的孩子吧!
孩子和我们都不断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成长着。总该是要提升下生活品质。有了内心满足,才能充满自信,迎风破浪。而迎风破浪地根本也是让自己过得舒坦。
如果孩子买东西家长不限制,会发生什么?一对夫妻在YouTube发布了关于“不限制孩子买东西”和“爸妈不许说不的一天”的视频。在YouTube激起了轩然大波。
夫妻俩第一次萌生“不限制”这个念头,是因为大女儿过生日,为了给她一个惊喜,夫妻俩带她去了商场,让她任意挑。本以为女儿会甩开膀子买,可没想到她只挑了四套自己最喜欢的衣服。
妈妈问她:“为什么可以随便买,你却只买了四套衣服?”女儿却说:“虽然可以随便买,但我觉得这四套衣服就够穿了。而且这四套衣服是我自己选的,每件都不便宜呢。”
看完这个视频后,许多网友都很讶异,孩子在购物过程中表现出了惊人的自控力,非常懂得取舍。并没有像我们原以为的那样,孩子只要被放开就会无法无天。
当被粉丝问到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时,妈妈回答:“我希望我的三个孩子都能做个有选择权的人,我们都以为孩子有了选择权就会滥用,可我希望通过我们的故事,能让大家知道,有选择权的孩子,往往更自由,更懂得取舍。”
有人可能会有疑问,那些放心大胆让孩子买买买的家庭,本就是富裕的家庭,当然可以无条件满足孩子。但如果家里经济条件真的有限,怎么办?
亲子咨询师张宏涛曾发文写道:量少更易成赢家。“20元1斤”的桑葚他觉得有点贵,可当卖家说“2元1两,不算贵啊”。他便忍不住买5元来尝尝鲜。
40元1斤的草莓,是有点贵,但可以这样想:4元1两就不算太贵了,孩子喜欢,给孩子买10元尝尝鲜不挺好吗?上百元的绘本和玩具是挺贵的,可现在租赁市场那么发达,花十多二十元让孩子畅玩一周体验一下,不也挺好的吗?
我赞成《走出剧情》作者李雪的消费观念:能满足孩子的,尽量满足。满足不了,或者不想满足,可以拒绝,但不要道貌岸然地攻击孩子虚荣、自私、不懂事。直接诚实地告诉孩子:我的钱还要在其他地方用。
父母不需要完美,但至少要诚实。诚实的父母,即使孩子得不到很多满足,但不会认为是自己不配得到,未来依然可以通过工作收获丰富的物质生活,并体会家人的不易。
记得小时候,有一次我和我爸去市里卖菜,一大早就去了,去之前喝了点米汤,啃了点馒头。到了中午,终于菜卖完了。回来的路上,我们都饿了,但当时菜价太便宜,我爸不舍得在路上的饭店吃两块钱一碗的烩面。
他想等回家再吃。我也不好意思说我饿了。后来路过一个卖水煎包的小店,我爸问我:“饿不饿?”我非常喜欢吃水煎包,何况是真的饥肠辘辘了,我连忙点头。
我爸说:“先给你买一个水煎包,垫垫肚子。”很快,我爸回来了,他真的居然只买了一个水煎包。我非常惊讶,要知道,我那时候虽然还小,但如果我去买水煎包的话,也至少要买一块钱的。
单买一个,觉得太丢脸了吧?哪有只买一个的?但是没想到,我爸这么一个爱面子的成年人,居然只买了一个。那一刻,我非常感动。
因为如果我是我爸,我不舍得花钱,那我就不会去买这个包子,因为买一个多难为情啊,那就不买了,孩子饿就饿着吧。反正到家就可以吃饭了。
虽然我爸那么爱面子,又那么不舍得花钱,但他还是主动去给我买了一个水煎包,让我垫垫肚子。我既垫了肚子,又解了馋,很开心,也很感动。
四十块钱一斤的草莓也好,饿时吃到的一个水煎包也罢,对于孩子来说,他们在意的是家长让不让他们获得满足。
太多成年人一味地按成人的评判标准去拒绝,不假思索就认为孩子的诉求不合理,还不允许孩子用哭泣来表达失望和愤怒。
无数家长,一边禁止孩子要好东西,只给孩子生活必需品,还捡最便宜最差的,讽刺孩子想要高品质的东西是虚荣,告诉孩子,他能得到最基本的东西就已经很不错了,比非洲难民强多了,让孩子产生很深的不配得感。
一边又要孩子在学习和其他能力上争先进,让孩子与各方面最顶尖的人群比拼,试图让孩子帮自己光宗耀祖。
这真是一边让马儿跑第一,一边还给马儿吃最烂的草啊。
最终让孩子陷入混乱,一边不满意自己的生活品质,一边又没有信心靠自己的能力去改变,最终一直活得不开心,也提不起精神。
在我看来,在孩子小时候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是最划算的,因为孩子越小,要满足他们,就越容易,性价比也越高。
一张两块钱的贴纸,一个一块钱的棒棒糖,五块钱的冰激凌,他们都会开心很久了。等孩子长大了,你就是给孩子一百块钱,孩子都不一定想接,接了也不会多开心。
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,满足孩子,孩子最开心。在孩子最想要的时候,不断拒绝孩子,等将来你想给孩子时,孩子早已不想要了,给多少倍的钱,都无法暖化孩子那冰冷的心了。
这么简单的账,无数人想不通。